練習 練習 再練習
雲門舞者的故事
很多人以為,舞者是藝術家,靠天賦就可以化身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彩蝶。事實上,要成為一名出色的舞者,靠的是專心與持續的練習。為了讓筋骨更軟,腿抬更高,站得更穩,動作更靈敏,舞者每天花很多時間調整自己的身體,提高自己的能力,只為確保每一次站上舞台,都能展現自己的最佳狀態,贏得觀眾的讚嘆與掌聲。
雲門的舞者跟許多人一樣,每天上班:上午磨練技巧,下午排練舞作,一天工作八小時;遇到演出,在假日也「加班」。閒暇時,他們也和一般人一樣,上網,看電影,逛美術館,做自己喜歡做的事。他們平均每四天演出一場,一年有三、四個月離開家人在國外巡演。
舞者「上班」一天平均要換掉四件T恤,跳到腳長繭,膝蓋瘀青,腳也磨破皮。這些傷痕,成為一名專業舞者的美麗印記。舞者消耗的體能有時遠超過足球員,卻吃得很精簡。他們午餐常以水果、餅乾、麵包裹腹,因為纖細結實的身材,能讓他們更容易找到肌肉,更自如地運用自己的身體。下班以後,他們花很多時間按摩、泡澡,安慰肌肉。處理完自己的身體以後,吃點東西,讀書,睡覺。
舞者必須經過幾十次,甚至幾百次的排練,才能把作品完美地呈現在觀眾面前。他們不怕辛苦、精益求精的堅持,創造了每一次完美的演出。舞者經常重複演出同樣的作品。但不管在臺北、紐約、巴黎、倫敦的舞台上,舞者都把每一場當作第一場那麼投入。雲門舞集助理藝術總監,在雲門超過三十年的李靜君說:「你必須不斷檢視每一個動作及呼吸的關係,尋求新的可能性,才能維持每一次演出都像剛長出來的肌膚那樣鮮嫩。」
嚴謹的紀律是舞者最重要的自我要求。即使生病,失戀,或遭遇挫折,依然要求自己能夠上台,全心全意投入演出。2002年雲門在布拉格,大半的舞者們因食物中毒,上吐下瀉,虛弱無力,卻堅持抱病上台,身影依舊美麗,觀眾完全沒有發現。落幕時,台下照常掌聲如雷。這樣的紀律和自我要求,全都源自對舞蹈的熱情和對專業的責任感。
從生活、閱讀、藝術中學習,是作為舞者的重要功課。一個舞者如果沒有內涵做後盾,就算學會高超的舞蹈技巧,跳出來的舞也不會動人。舞蹈技巧的練習之外,雲門的舞者也學武術、打坐、和太極導引,也學習書法,從臨摹體會王羲之、懷素等書法家的內涵與精神,進而豐富自己的學養與藝術。
問舞者為什麼不怕吃苦?他們會說:「很喜歡光照下來的感覺,一直在追尋那道光。」因為「不服輸,不相信自己做不到」,「對自己的選擇,熱愛的事,應該不計代價為它付出。」他們知道,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,贏得全球觀眾的肯定與掌聲,沒有任何捷徑,只有持續不斷的練習,練習,再練習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