興趣可以是一種承諾
林懷民的故事
林懷民生於1947年嘉義新港的書香世家。身為家中的長子,從小家裡教育他要自律及負責,期待他做一個「對社會有用的人」。
童年時代,林懷民喜愛閱讀、看野台的歌仔戲、看電影。五歲時看了英國芭蕾舞的電影《紅菱艷》,深深著迷,從此熱愛舞蹈。和許多臺灣的學生一樣,少年的林懷民因為升學主義的壓力,感到非常苦悶。閱讀引發他寫作的興趣。十四歲在聯合副刊發表首篇作品〈兒歌〉,同時拿這筆稿費去上人生第一堂舞蹈課。在功課和考試之餘,寫作和舞蹈帶給他無限的快樂。二十二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《蟬》,是六、七〇年代備受歡迎的作品。
考大學時,林懷民想上中文系或外文系,因為父親的堅持,他被迫選擇政大法律系。一年後,轉新聞系。政大畢業後,他赴美,到密蘇里大學新聞研究所深造。一個學期後,他轉學,到愛荷華大學唸小說創作。在愛荷華,他寫作,學舞,參加學校現代舞團的表演,也發表編舞作品。
1973年,林懷民創立「雲門舞集」。這是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,也是華人社會第一個當代舞團。他引用中國最古老的舞名,作為舞團的名字,決定從自己的文化出發,創造自己的舞蹈風格,而不做歐美舞蹈團的翻版。四十多年來,他從古典文學改編的《白蛇傳》、《紅樓夢》、《九歌》;由臺灣歷史取材的《薪傳》和《家族合唱》;以及從傳統美學延伸的《水月》、《行草三部曲》,都是轟動國內外的名作,一再搬演,成為臺灣社會三代人的共同回憶。
雲門舞者的訓練,除了西方的芭蕾和現代舞,還有拳術,太極導引和書法。這些內外兼修的訓練,讓雲門舞者成為國際舞台上備受敬重的藝術家。歐洲《舞蹈雜誌》讚美「雲門之舞舉世無雙。它呈現獨特,成熟的中國編舞語言。這項亞洲舞蹈進化的重要性,絕不亞於威廉.弗塞的法蘭克福芭蕾舞團對歐洲古典芭蕾的影響。」國際舞評也讚賞林懷民是「二十世紀偉大編舞家」,雲門是「亞洲第一當代舞團。」雲門在紐約、倫敦、柏林、莫斯科、雪梨、東京等世界各大都市都擁有忠誠的觀眾。但是,林懷民最在意的仍是故鄉的觀眾。雲門每年舉辦大型的戶外公演,每場觀眾高達五萬人,秩序井然,散場時沒有留下一片紙屑。1999年,林懷民創辦「雲門2」,以深入淺出的示範講座及展演形式,舉辦校園巡迴、駐縣駐市活動及醫院演出,深入臺灣各鄉鎮、社區及校園。活潑生動的內容,獲得學生及民眾的喜愛。
林懷民背離了父親要他成為律師的願望,卻以堅忍不拔的精神,把興趣的追尋變成畢生的志業,透過舞蹈服務社會,完成他父母親要他作一個「對社會有用的人」的期許。雲門的成就也成為他父母的驕傲。
問起他四十多年的奮鬥,林懷民只是說:「對自己喜歡的事,不是好玩,而是一種承諾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