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雲門4月號|打開舞者行李箱
文字版請往下滑
余建宏|移動中的閱讀和身體
採訪/周伶芝 攝影/陳敏佳
收錄於《打開雲門:解密雲門的技藝、美學與堅持》2013年,果力文化出版
行.旅
建宏經歷最長的巡演是兩個半月; 對戀家的他來說,一個又一個城市間的流浪與演出,培養出他的毅力和耐力,來調適自己的狀態和心情。面對大量巡演,身體保養器材必不可少,可用來回復肌力,維持身體長時間、穩健地舞動。不同舞作會帶有不同的保養需求。例如《流浪者之歌》的米粒摩擦,容易造成皮膚發癢,特別需要乳液。身上有顏料時,也需要刷洗的沐浴球。
隨身行李
《叔本華的眼淚》是朋友推薦的,一看便愛不釋手,已是第三遍重看。喜歡作者在故事裡闡述的生命哲思。黑皮小書是《人體解剖學》,因膝蓋受傷,想要更深入瞭解。教課時,可用來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身體。《此生:肉身覺醒》,剛跳完《流浪者之歌》,對身體的追尋更加好奇。相機,喜歡這台相機拍出的氛圍,有種空氣感。酒精,到中國時必備,有如乾洗手的消毒功能。騎兵小鐵盒,裝著喉糖,以備社交場合之需。膚色膠帶,纏在腳上作保護、以防磨皮。打坐毯,等待是打坐的最好時機,用來保暖身子的。
託運行李
上班用的「公事包」,容量夠大,可以放排練或演出時需要的物品,如:排練褲。身體的保養物品:冰敷袋、維他命、消炎藥、肌肉鬆弛劑、按摩用的棒球、電療器,幫助自己保持體力、調整狀態。電湯匙和隨身餐具,可以在旅館裡煮泡麵。巡演超過一個月時,這是安慰自己的必需品。為了減輕重量,不用帶著大罐小罐,準備了日拋的隱形眼鏡。舞者有身體接觸,汗味會帶來尷尬,香水和制汗劑是對舞伴和觀眾的禮貌。記者會、酒會等正式的社交場合穿的正式服裝和鞋子。帶一星期的衣服量,採多層次穿法,就能節省空間。
2006《風.影》海報
設計 劉開 攝影 劉振祥 舞者 余建宏
蔡銘元|型男大廚的行李學
採訪/周伶芝 攝影/陳敏佳
收錄於《打開雲門:解密雲門的技藝、美學與堅持》2013年,果力文化出版
行.旅
銘元出國巡演已是家常便飯,可在前一晚迅速打包。唯一不同的,舞作會決定他要帶的日常便服。例如《九歌》連演好幾場時,飾演山鬼塗在身上的顏料一時洗不掉,容易沾衣,便服就得以保守的顏色為主。整齊輕簡的行李,保留空間可收納shopping 戰利品。Shopping 不只為了轉換巡演的緊繃心情,更為帶回一個城市的回憶。
一、兩個月的巡演期間,舞者們會舉辦「泡麵趴」。除了燙青菜、加海鮮料,甚至會自備油蔥酥,滿足胃的鄉愁。有時到市場買魚,在魚肚裡費工塞餡再用飯店的針線縫起來,又燉又煎。或是多拿兩塊早餐提供的牛油,晚上回房煎牛排,展現華麗廚藝。吃為何如此重要?2002年布拉格演出時,舞者曾集體食物中毒,在路上不停找廁所。他特地跑去買鍋子煮蔬菜湯。熱湯下肚,胃立刻溫暖了,至今仍覺得「這鍋湯救了我的命。」
隨身行李
非常注重保暖,禦寒的衣物和配備,除了帽T,隨身揹的包包裡,還預備著毛帽與圍巾。中國巡演首站北京,嚴重的空氣污染讓舞者如臨大敵,口罩一定要隨身攜帶。舞團行政就像最優質的旅行社,為舞者準備鉅細靡遺的行程說明與注意事項,隨時拿出來確認,絕對不怕迷路。隨身聽,像親密伴侶、重要的工作夥伴。邊暖身邊聽音樂,是最享受的獨處時光,尤其要聽和舞作反差大的音樂類型。大小兩包包:大包包是隨身行李,也是上排練場時揹的。可收進大包裡的輕便小包是上街用,例如去超級市場和博物館時。
託運行李
舞者的保暖總是一整套。中國劇院的地板太冰冷,很容易生病,保暖鞋是排練場裡的救命法寶。一整盒薑母茶,同樣是為了應付寒冷的北京。過去的經驗讓人深深體會,喝下一杯熱薑母茶,是件多麼幸福的事。可以轉換110或220 伏特電壓的電爐,以及在德國買的優質鍋, 是異國旅途的良伴。厚鍋底可煎可煮,能應付各種烹飪方式。用噴霧罐裝的四季醬油。有這一罐,任何食物都有了家的味道。透明小罐裡裝的是提煉美味的海鹽。料理達人的行李必備物,水果刀。出門時永遠都記得一定要帶的三樣:化妝包、個人換洗包和很難買到的dance belt(男舞者專用的底褲)。跳高難度的《屋漏痕》時,腳踝曾經受傷,除了自我復健,也需要持續補充膠原蛋白。被視為舞蹈界的時尚潮男,為演出酒會準備的正式服裝,也屬精心搭配。花草系襯衫搭深藍外套,活潑又莊重。喜歡閱讀的種類很廣,尤愛推理類型。《最後理論2》驚險刺激又具科普知識。《達利:畫布上的精靈》則是對大師的再度回味。
2013《稻禾》
攝影 劉振祥 舞者 蔡銘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