薪傳

觀眾起立喝采,熱烈的掌聲歡呼長達二十分鐘。
南華早報

對於未曾去過台灣的西方人,《薪傳》是一齣感人的史詩…舞台上滾動的精力,有如響鞭,刺激,撼人…觀眾起立鼓掌,采聲雷動。
舊金山紀事報

林懷民的《薪傳》把可能濫情的題材處理得異常動人,令人興奮,發人深省…
紐約村聲報

拓荒 / 劉振祥 攝影

《薪傳》是編舞藝術的經典作品。傳統中國鼓的伴奏,詩意的哀慟,純動作的組合,融成一個完美的表達。林懷民的群舞佈局或獨舞展技,都營造出燦爛的視覺場景,想像力橫溢,威力十足。
國際芭蕾雜誌 

史詩的格局…連悲劇的獨舞也充滿豪華歌劇的張力。       
澳洲舞蹈雜誌

林懷民融合特技,武功與中國傳統舞步,配合打擊樂器強有力的節奏,表達移民奮鬥的威力。舞作充滿張力,觀眾隨著緊張,不自覺投入劇情的發展而飽受震撼,直到終場熱鬧的綵帶舞才開心的鬆了一口氣。
舊金山檢察人報

經典之作…《薪傳》轟動香港,台灣舞者每場謝幕十次。   
香港虎報

薪傳首演舞者 / 王信 攝影

關於薪傳

林懷民原是一個小說家,1973年創辦雲門舞集,開始編舞。1975年的《白蛇傳》獲得廣大觀眾的激賞。他的第一齣長篇舞劇《薪傳》,1978年推出,轟動社會,是歷演不衰的傳奇之作,多次出國巡演,奠定雲門在國際舞壇的聲譽。

77年,林懷民到加州大學舞蹈系擔任駐校藝術家,翌年轉赴紐約遊學。旅美期間,因為孤獨,他「嚴重想家」。日子久了,「家」的概念擴大為對故鄉,嘉義新港鄉的懷念。

明天啟四年(1624)漳泉人士在北港溪畔,建立了笨港十寨。這是漢人在台灣建立基業的開端。嘉慶年間,一場水災摧毀笨港,居民遷移到今天的新港與北港。林懷民童年聽過長輩提起祖先開發嘉南平原的故事。在紐約的小公寓裡,他開始構思祖先拓殖台灣的舞蹈。

78年秋天,林懷民帶領雲門舞者到新店溪畔,展開野外訓練。舞者在巨石滿佈的河床上爬行、走路、奔跑,獨自或合作搬運岩石。日落時分,他們圍著石堆,閉目吟唱,也互述自己的家族史。十月裡,趁南部巡演之便,舞者結隊到佳洛水海邊,坐在岩岸上,對著迎面撲打的狂濤巨浪大聲呼叫。

回到排練室,這些經驗一一轉化為《薪傳》樸實有力的舞蹈語彙。

新店溪野外訓練 / 霍榮齡 攝影

舞劇以焚香祭祖破題。演出中,舞台一角插香的陶甕香火裊繞,直至終場。舞者褪去時裝,露出靛藍與黑色的客家傳統服裝,化身先民,演出「柴船渡烏水,唐山到台灣」「篳路藍褸,以啟山林」的歷程。在激烈的打擊樂伴奏下,舞者以肉身拚搏,強渡海峽,艱苦拓荒,建構起張力十足,令人屏息的演出。

渡海 / 劉振祥 攝影

《薪傳》的舞台沒有布景,林懷民以驚人的創意運用幾塊布料推動劇情。一塊巨幅白布是離鄉的船帆,是奪命的狂濤怒海,也是喪亡者的裹屍布,以及掩遮產婦的幃幕;紅綢布條由幃幕後飛出,產婦抱著一坨紅巾,踩著布條堅強往前走;紅綢化為漫天飛舞的彩帶,慶祝香火的綿延不絕。

著名民歌手陳達以〈思想起〉的曲調吟唱,從「祖先鹹心過台灣」唱到「台灣後來好所在,經過三百年後人人知」,串連90分鐘演出。他那衰老的嗓音除了提示劇情,也訴盡先民為生存打拼的勞苦與心酸,觀眾為之動容。

1981年,陳達老先生去世後,他悽愴的聲音在《薪傳》的劇場裡響起:「我們也得開墾啊  給你們後面的活  唷  你們嗣小後來的啊  心肝不知生啥款?」彷彿是祖先的呼喚與叮嚀。

陳達老先生 / 張照堂 攝影

《薪傳》是第一齣以台灣歷史為題材的劇場作品。為了向顏思齊等建立笨港十寨的開台祖先致敬,雲門舞集特別選在嘉義市體育館首演。

1978年12月16日,《薪傳》首演的凌晨,美國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。天黑後,六千觀眾擠滿體育舘,情緒激昂。舞者汗淚齊飛,觀眾流淚鼓掌呼喊,台上台下打成一片,與渡海先祖同舟共濟,齊心奮鬥,穿越生命中的一段「黑水」。到了結尾「節慶」中的獅舞,觀眾亢奮起立,跟著音樂節拍齊齊擊掌歡呼,把演出衝到一個歡欣的高潮。

《薪傳》演遍台灣,在歷史的轉捩點撫慰,激勵了社會民心。1979年起,舞作開始海外巡演,獲得至高評價。2003­­­­­­年,美國舞譜專家雷.庫克完成《薪傳》的舞譜,紐約舞譜局永久收藏,各國舞團、舞蹈系據此重建舞作。1993年,《薪傳》成為雲門首次赴大陸演出的節目。舞蹈雙月刊讚譽:「震撼舞界,轟動神州」。

2003年8月21日,慶祝雲門創團三十週年,全本《薪傳》由第四代舞者在台北演出第159場。截至2022年,《薪傳》已演出174場,舞作中的「渡海」「拓荒」「節慶」等舞段在全球各大城演出341場。

節慶 / 李銘訓 攝影

薪傳

策劃編作 
林懷民

創作顧問 
奚淞

舞題提供 
張繼高

薪傳題字 
董陽孜

音樂 
序幕曲/南管
間奏曲/陳達
人聲/第一代薪傳舞者

作曲 
陳揚(序曲 渡海 節慶)
李泰祥(耕種與豐收 改編 蘇桐/曲 陳達儒/詞 的農村曲)

現場演奏 
朱宗慶打擊樂團

燈光設計 
林克華

道具設計 
獅頭(節慶)/奚淞

服裝設計 
林璟如(時裝)以及 傳統客家服裝 

首演
1978年12月16日 嘉義

錄影
2003年8月21日 台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