雲門《定光》登上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百年歌舞伎舞台化身臺灣山林 與居民在自然裡共舞

NEWS

最新消息

雲門《定光》登上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百年歌舞伎舞台化身臺灣山林 與居民在自然裡共舞

2025.08.24

昨(8/23)晚,雲門舞集以藝術總監鄭宗龍的《定光》,首度登上日本最具指標性的國際藝術盛會「瀨戶內國際藝術祭」。應藝術祭總監北川富朗(Fram Kitagawa)之邀,演出於香川縣四國村博物館內,擁有百年歷史的小豆島農村歌舞伎舞台。演出於暮色中展開,舞者的呼吸與聲音在木舞台與石階間迴盪,數百名觀眾屏息凝神,掌聲久久不歇。

三年一度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,今年迎來第六屆。瀨戶內海雖為日本最大內海,卻因現代化與人口外移而逐漸凋敝。藝術祭因此誕生,邀集世界各地藝術家以建築、裝置與表演連結土地與居民,讓群島重獲新生並聞名國際。雲門在2022年即獲邀參與,因另有國際巡演未能成行,今年終於實現。雲門團隊兩度走訪瀨戶內群島,最終與北川富朗共同選定四國村博物館,於農村歌舞伎舞台演出《定光》。

百年農村歌舞伎舞台與《定光》

位於四國村博物館的小豆島農村歌舞伎舞台建於1863年以前(江戶末期),是日本少數仍持續使用的傳統舞台。昔日不僅為表演場所,更承載祭祀、娛樂與訊息傳遞等功能,至今仍定期舉行在地歌舞伎演出。舞台依傳統工法建造,以當地木材搭建,中央設有直徑近五公尺的人工旋轉舞台,見證百年歲月。

此次演出特別加設延伸台面,使舞作能更完整並與觀眾貼近。原本潔白極簡的《定光》舞台,在瀨戶內轉而與森林、石階與草木疊合成獨一無二的景觀。舞者的呼吸聲、踏地聲與蟲鳴鳥叫交織,使作品更貼近大地自然。由於《定光》包含大量踏地與拍地動作,雲門團隊在場勘時曾擔心古蹟保存。經與博物館人員討論,確認此舞台自江戶以來承載無數祭典與表演,結構堅固,足以支撐演出。昨夜,雲門舞者的踏地聲與蟲鳴鳥叫聲交織,彷彿將臺灣的山林搬進瀨戶內海,與舞台的歷史、周遭的自然相互應答。

在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 與居民共舞

除《定光》演出外,雲門亦於藝術祭新開放的志度津田區域、被譽為「日本海濱百選」之一的「津田之松原」,呈現「舞作選粹」。藝術祭希望在此注入新的公共想像,首度開放即邀請雲門以共舞形式進駐,打開藝術與生活的交流通道。在觀眾三面環繞的場域中,雲門舞者邀請日本民眾一同起舞,並選用改編自日本演歌的臺語歌曲〈苦海女神龍〉與森進一的經典曲目,使觀眾體驗這份來自臺灣的溫度與感動。

在瀨戶內的演出後,雲門舞集將於北中南推出鄭宗龍全新創作《關不掉的耳朵》,邀請觀眾進入聽覺驅動身體的劇場經驗。年底,雲門亦將攜作品《》前往日本橫濱、京都與北九州三城巡演,持續拓展國際交流的腳步。巡演及購票詳情,請參考雲門官網